|
一位年約四十五歲的牙醫師,從學生時代就是個運動健將,曾是網球跟排球的校隊,現在更是馬拉松比賽跟鐵人三項的領獎台上的常客。近幾個月來他常抱怨肩頸疼痛,而且某次在低頭為病人做治療時,突發性疼痛加劇,這個疼痛會像電擊一樣,從頸部沿著上臂一直疼痛至前臂。這二個多月來,經過復健治療還有藥物治療後,症狀仍然沒有改善,進而影響其睡眠,後來診斷為五/第六頸椎的椎間盤突出並接受單節的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術後慢慢重新開始運動訓練,十個月後,他在全程馬拉松比賽中還創下個人最佳成績。
另外,有一位年約四十歲的前甲組柔道選手,近年來也是為頸椎椎間盤突出所苦,他雖然已經沒再參與柔道比賽,但是仍在進行柔道的教學及自身的重量訓練。他本身為右撇子但最近在做重量訓練時,會覺得右手腕背屈的力量較差,也發現右前臂的肌肉無法訓練起來外,右前臂的臂圍也比左前臂略為縮小。因此,也來門診尋求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外科治療的建議,在接受單節的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後也逐漸恢復本來的運動頻率及強度。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曾峰毅表示,無論是網路上或者是新聞上,已經有許多衛教文章提及近年來因為3C產品的普及,還有國人使用3C產品的習慣及姿勢不佳,頸椎退化及椎間盤突出的病患有明顯年輕化的現象。但因為現在運動風氣越來越盛行,大家也理解有良好的運動習慣,可以在邁進中年後,維持良好的肌肉品質及足夠的肌肉量。因此,許多病患在諮詢頸椎的外科手術治療的同時,對於是否能維持之前的運動頻率跟強度,有很多不同的考量。比如說:手術過後我還能下場打高爾夫球嗎?手術完一個月,我還能天天游泳嗎?手術後我還可以打網球嗎?
有許多衛教文章提及近年來因為3C產品的普及,還有國人使用3C產品的習慣及姿勢不佳,頸椎退化及椎間盤突出的病患有明顯年輕化的現象。
一般因為頸椎椎間盤突出或是頸椎退化性疾病而接受頸椎前開手術,最常見的手術方式就是椎間盤切除及前融合手術,在過去二、三十年來,已經為治療此類疾病的標準方式。曾峰毅醫師說明,在美國最早的一個系列報告,包括來自美式足球、冰球、棒球、籃球及足球的26個職業運動員,在接受單一節段此類手術後,約8成的球員在手術後9個月可以恢復回到術前的比賽強度。這些運動包括了很多會有強烈身體接觸及碰撞的職業運動,所以,這類標準的單一節段頸椎前融合手術,對於職業運動員甚至我們一般大眾而言,術後都沒有什麼運動上的疑慮。不過對於大於一個節段的案例,就仍存在一些爭議,像是法國就曾有一個職業橄欖球選手在接受兩節的頸椎前融合手術後,在一個半職業比賽中受到撞擊,而導致四肢癱瘓的案例報告。
近十年來,越來越多年輕、影響較少頸椎節段的病患會選擇非融合手術,即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根據美國FDA的建議,目前仍然侷限在單節或是雙節的頸椎手術為主。在美國一個大規模研究報告中,包括了來自美國四大職業運動聯盟-美式足球、棒球、冰球及籃球的選手,其中棒球選手接受了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病患平均都在術後八個多月回到比賽場上,而且運動表現都有比術前還進步近6個百分點。雖然案例數不是很多,對於台灣這個棒球大國,仍是一個很好的指標跟建議。德國的報告也指出,單節的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對於職業及半職業的選手,在術後都可以回復原有的運動強度,而對於一般有運動習慣的大眾,更是可以延續手術前的運動習慣。
曾峰毅醫師強調除了手術以外,術後的恢復及照護也與病情的預後有很大的關係。如何回復到生病前的狀況,一直都是病患最在意的事情。適合何種手術、術後何時可以開始運動、該做何種運動,都要進一步和專科醫師諮詢及討論。
|
|